半世紀前,一群比利時修女來到台灣,施醫給藥,寫下一頁早產兒照護的傳奇,拯救了許多生命,這群無私奉獻的天使,就是第十九屆醫療奉獻團體獎的得主: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

民國48年,修女們繞過半個地球來到台灣,選擇在當時貧民聚居的台北萬華區落腳,先後在大埔街、西園路、下庄、長泰街(咖啦)、興寧街開設了五間診所,提供窮人費用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

有鑑於萬華人口稠密,醫療資源缺乏,尤其婦女生產、幼兒保健常因得不到適當照護,使寶貴生命犧牲,於是修女們從國外募款,在東園街覓地興建了聖若瑟醫院,於51年5月落成,以婦幼照護為主。

民國53年,聖若瑟醫院募得第一台保溫箱,開始收治早產兒。由於修女們不計報酬、來者不拒,許多窮人都把早產兒送來,為了容納愈來愈多的病兒,58年醫院擴建成立了早產兒中心,到67年已配置64個保溫箱,仍不敷所需,經常兩、三個寶寶擠一個保溫箱,最多曾同時收治271個早產兒,規模冠居全台。在尚無全民健保的年代,救治了許多小生命。

四十多年前,台大醫院的保溫箱每天收費150元,聖若瑟醫院只收30元,即便如此,許多家長仍付不出醫藥費,便把小孩留在醫院,從此失聯,修女們不僅得免費醫療,還要為小孩尋找領養的機會。民國72年,為解決早產兒家庭的經濟重擔,醫院募集了國內第一個早產兒基金,使醫療補助得以制度化運作,迄今共幫助超過八千個家庭。

除了在台北提供醫療服務,修女們的足跡也擴及離島。民國62年,英國方濟主母傳教修女會到金門設立醫院的計畫延遲,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便接手,派葛永勉、石仁愛、柴鼐鼎三位修女,來到戰地前線金門,提供小兒科、婦產科的照護,直到兩年後,方濟主母傳教修女會的人員抵達,三位修女才離開。

結束金門的服務後,民國64年,修會又派石仁愛修女轉往醫療資源更缺乏的馬祖辦診所,當時的馬祖只有軍醫院,並無民營醫院、診所,百姓看病、生產非常不便,因此,石修女從處理傷風感冒、產婦接生、幼兒保健、乃至失能病人的居家護理,無所不包,估計接生過上千名寶寶,足跡遍及南竿三千戶人家,而且服務從不收費,直到90年石修女退休,修會在馬祖的醫療服務才告歇。

隨著國內醫療資源的逐漸充實,修會意識到,身處萬華老社區的聖若瑟醫院,發展空間受限,未必切合時代需要,為使醫院發揮更大的作用,照顧更多人,民國70年,她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由新店耕莘醫院管理,並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一所現代化的新醫院,民國72年永和耕莘醫院落成啟用,聖若瑟所有軟硬體設備、工作人員全部搬到永和。

此後,修女們雖不負責醫院營運,仍在院內從事護理、行政、牧靈關懷等工作,並延續聖若瑟的精神,照顧弱勢。所以,永和耕莘成立之初,就不計盈虧,設置了全台最早的新生兒加護病房,還有免費外接高危險新生兒的服務,北從基隆、南到新竹,甚至離島金門,都有早產兒轉診過來,早產兒數量一度超過醫學中心。即使後來修女們逐一退休,這種關懷弱勢的精神仍在永和耕莘延續至今。

民國71年以後,修女會不再擁有任何機構,但始終心繫需要幫助的人。眼見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失智問題日益嚴重,但政府、民間仍未意識到其迫切性,醫療、照護資源缺乏,因此民國87年,修女會與台北總教區、永和耕莘醫院合作,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從事失智症的教育、宣導、人才培訓,同時也籌設失智症專責養護中心,建立本土的失智照護模式。

為了興建養護中心,修女們再次無私捐出聖若瑟醫院的舊址土地,於89年底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開幕,並當作失智老人基金會的永久會址。十年來,基金會巡迴全台舉辦各種活動,製作書刊、短片,喚起社會大眾對失智議題的重視與了解,也舉辦研討會、從事研究,提供政府政策建言,並藉訓練、觀摩,培育照護人才,成為國內失智症研究、教育訓練及服務的重要推手。

除了失智症,身心障礙者也是修女們關懷的重點,由於永和耕莘醫院在85年、88年先後接辦台北縣府委託的「三重愛德養護中心」、「八里愛維養護中心」,提供成人重殘養護服務,使修女們開始接觸身心障礙者的照護工作,雖然她們現在不再從事第一線服務,但經常到養護中心,關心住民們的生活起居,而且每年春節一定陪住民們守歲、發紅包。

做好事的人從來不寂寞,儘管修女們很低調,但榮譽仍自動找上她們,86年,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獲教宗選為千禧年全球100大具有時代意義的計畫之一;而修會中石仁愛、趙懷仁、葛永勉三位修女,也分別獲得第五、六、十屆醫療奉獻個人獎。但即使沒有任何榮譽加身,修女們對斯土斯民的無私奉獻,相信仍會刻在許多台灣人的心版上,永遠緬懷留傳。

(資料提供 – 永和耕莘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