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專題演講系列-醫師生涯與宗教信仰-呂鴻基醫師

列印 列印

呂鴻基醫師

2007年5月27日

因著醫學的進步,如今女性的平均壽命是79歲,男人也達到了75歲。但是,現在的醫師所提供的是不是最好、最完善的醫療照顧?比如現有的內、外、婦、兒、心臟科等等的分別,必要時再由次專科化醫師照顧的功能,難免導致如Eugene Braunwald在2001年提出的『醫療片段化(fragmentation)』的問題。

專題演講系列-白色巨塔下的基督徒–葉炳強醫師

列印 列印

很榮幸的今天在座的有我的老師,有在工作上與信仰上的好伙伴,有我學習的對象,還有未來在新職務上的工作伙伴與同事,以及許多老朋友與新朋友面前做分享。

生命倫理系列講義資料-天主聖三的愛與人位格的尊嚴

列印 列印

天主聖三的愛與人位格的尊嚴
天主聖三的兩個愛的行動,不僅構成了無限天主內在豐盈的生命,在愛的向外流溢中,出於愛的第一個行動:創造(給予),一個天主的肖像──位格人的生命就產生了。然除了愛的第一行動所開展的新生命的創造外,聖三愛的第二個行動的向外開展,就是要與其所創造的位格人建立永遠愛的共融關係,使人生命最終能歸向天主聖三。

生命倫理系列講義資料-安樂死之倫理問題

列印 列印

首先,我們要釐清關於天主教與世俗的人本主義,二者對人類生命之基本態度的差異:天主教認為人是天主的肖像,世俗人本主義則認為人是聰明的動物;天主教認為人的生命和本性是天主創造的恩賜,而世俗人本主義則認為人的生命只是進化過程的成果;在人的終極目的方面,天主教認為人的最高目的在於與天主建立永恆的愛的關係,而世俗人本主義則強調人在現世中的圓滿生活;由於人的生命和天主有關係,所以天主教肯定有一些絕對的倫理規範是必要存在的,這些倫理規範(啟示、自然道德律)來自於天主的理性,而世俗人本主義者則認為人是有限的,沒有絕對的倫理規範,倫理規範是相對的,是來自於人的理性。

生命倫理系列電影分享及討論-羅倫佐的油

列印 列印

引言:罹患羅倫佐病症ALD(腎上腺腦白質退化症)的高雄 張家三兄弟,得到社會各界關心,短短幾天就募到七千萬元捐款,前往美國就醫,事實上,在台灣至少還有200個人同樣罹患ALD。…」是否一定要去美國就醫的這個話題在去年被廣為討論。

生命倫理系列電影分享及討論-上帝的傑作

列印 列印

雖然參加本次月會的會員朋友非常的有限,但無可否認的這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再三並加以思考、反省的電影。特別它是針對醫師們在忙碌的實驗室與臨床的工作中,有許多深刻的描述與探討。編劇與導演將整個真人事蹟,在兩位優秀的演員詮釋下,很真實的將當時種族歧視的環境、對於病症(Tetralogy of Fallot)的臨床研究與實驗室的努力過程等娓娓道來,非常感動人心。

生命倫理系列電影分享及討論-登峰造極

列印 列印

引言:由於在2005年的,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中有兩部片子點燃生命之火與登峰造極皆是有關探討『安樂死』的議題,再加上今年上半年在歐洲有兩個因肌肉萎縮的病人皆要求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生命的新聞報導,這一議題再度引起相當的討論。

台灣天主教健康照護聯盟2007年年會( 3月11日 )專題演講

列印 列印

台灣早期基督宗教對醫學教育與醫療之影響

前言

    台灣早期醫療發展史,就如同一部教會醫療史。教會醫療的特點之一在其人性化的關懷,基本上所有的教會醫院都是以耶穌天主為門徒洗腳的謙卑服務關懷為榜樣,透過醫療行為為自己的信仰作見證,以利於福音的傳播和教務的推行。基於這種理念,教會醫院為能有效達成目標,無論是本身的內部組織,抑或表現於外的醫療策略,皆不同於一般醫療院所。